“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前提。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清晰地描绘了全市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基本状况,从而为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口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支撑。 一、全市人口数量再上新台阶,成为全省第一大常住人口城市。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显示,我市常住人口为714.8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78.49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36.34万人,增长5.36%。年平均增长率为0.51%。与前几次普查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
)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2.0%,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
)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1%,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
)平均增长率为0.51%,1990年到2000年、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都是最低的,这是由于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普遍推行计划生育,从而导致人口增长开始明显下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不仅体现了计划生育的工作成效,也体现了人们生育观念的显著变化。 从人口总数上看,我市已跃居湖南常住人口第一大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吸引和带动了不少外地人来衡阳创业和就业,外来人口集聚增加。普查显示,全市外来人口为74.98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39.88万人相比,增加35.10万人,增长88.01二是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全市新建、扩建的各类企业以及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增多,外出务工回乡再就业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4.99万人,比2005年净增8.3万人,增长49.73%。其中返乡从业人员达到8.05万人,比2005年净增2.34万人,增长40.98%。三是在衡高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学生强势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市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4所增加到8所,201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11.35万人,比2000年的2.16万人增加9.19万人,增长3.25倍。四是婴幼儿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普查显示,全市2010年人口出生率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了7.1个千分点。 二、全市人口结构继续优化,老龄化社会特征逐现。 1、从性别结构上看,我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下降幅度大、回落快。普查显示,在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70.76万人,占总数的51.87%,女性人口为344.07%万人;占总数的48.1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76,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性别比111.91下降4.15,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低2.19,换言之,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是开展人口普查以来最低的一次,也更进一步的说明,人们的生育观念的确发生了显著变化。男女性别比的差距显著缩小(联合国确定的男女性别比的合理范围为103-107),我市已处于明显回归。但是,分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差异较大,呈前高后低中间平的态势。一是0-14岁常住人口性别比虽然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了2.99个百分点,但仍然偏高,达到128.37。这一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下降,说明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的“打击两非”、“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要想使0-14岁年龄段性别比真正恢复到正常状态(103-107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抑制出生性别比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仍然不能变。二是15-64岁常住人口性别超于合理,为103.26。二是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性别偏低,为101.40,其中75岁以上成年人口性别比仅为88.17,说明长寿者中女性居多。 2、从年龄结构上看。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6.06万人,占总数的20.43%;15-64岁人口为505.05万人,占总数的70.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73万人。占总数的8.9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9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普查还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96.27万人,占总数的13.46%。按照联合国最新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龄人口占到总数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看,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速,老年化社会在加快,老龄人口增多已成为全市人口社会发展中需要认真、科学、妥善应对的一大挑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 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仅有28.16万人,占比仅为4.85%。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仅有35.07万人占比仅为5.44%。那时是青壮年人口的鼎盛时期。我市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达72.41万人,占比达10.67%,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达48.69万人,占比达7.18%。从2000年开始,我市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这次普查后,全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分别高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81个和1.84个百分点,说明我市人口已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步伐还在加快,趋势还在继续。 三、全市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加深。 2010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表明,我市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强市”的建设取消重大进展。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42.62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2.97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00.75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5.4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2571人上升为596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688人上升为1300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519人上升为4207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1641人下降为27339人。从文化结构上看,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增加26.35万人,增长1倍多;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增加25.36万人,增长37.51%;具有初中程度的增加50.62万人,增长20.24%;具有小学程度的减少67.96万人,下隆25.80%。以上说明前三者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上升幅度更大,后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则出现了下降。与此同时,从2000年到2010年,文盲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即由5.01%下降为3.56%,下降了1.45个百分点。其中男性文盲率由2.4%下降为1.82%,下降了0.58百分点;女性文盲率由7.84%下降为5.35%,下降了2.49%。说明女性文盲下降幅度比男性大。这里,可以说文盲率的下降与国家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关,而且接受过高中和大专以上教育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与国家推动高中教育入学率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也有关,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在年龄上的分布具有相当的差异,即高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低龄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即使各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不变,由于人口的自然淘汰也会使受总体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自然得到提升,这里影响最大的就是受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重和文盲率。 四、全市人口流动加剧,以经济发展较快地域为中心集聚。 全市的人口迁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口迁入和人口迁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迁入人口为74.98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39.88万人相比,上升88.01个百分点。其中省内其他市迁入69.94万人,省外迁入5.04万人,分别占总数的93.28%和6.72%。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迁入人口为35.69万人,占总数的47.60%。在市辖区中迁入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珠晖区,达9.32万人,占市区总数的26.11%;第二位的是蒸湘区,达9.15万人,占市区总数的25.64%。在市辖7个县市中,迁入人口最多的为耒阳市,达16.02万人,占总数的21.37%。在迁入的人口中,其中务工经商的20.89万人,占总数的27.86%;工作调动3.11万人,占总数的4.15%;随迁家属13.46万人,占总数的17.95%;拆迁搬家7.66万人,占总数的10.21%。可以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即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带动户籍、就业等方面的改革,又促进了我市城乡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既有利于我市城镇化的发展,又有利于我市农村社会的进步。他们热爱衡阳、关注衡阳,把衡阳当作第二故乡,为衡阳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加大了人口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