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11)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衡阳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张自银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衡阳应对各种挑战、取得重大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在中共衡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的大事,办好了一批群众期盼很久的实事,办妥了一批困扰发展的难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突出抓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35亿元(初步核定数,下同),是2005年的2.3倍,比上年增长15.1%,年均增长13.8%。财政总收入达113.33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5.89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1.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1∶37.5∶38.4调整为2010年的18.6∶45.5∶35.9。工业提速提效。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38.63亿元,是2005年的4.4倍,年均增长23.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五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07.14亿元,年均增长52.6%;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亿元。农业稳步发展。2010年,粮食总产333.63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91家,粮、油、禽、畜、蔬菜、席草、烟叶、竹木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链基本成型。打造了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6个油菜生产大县、6个生猪调出大县、4个油茶生产大县。18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全面加快。三产加速前行。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2.12亿元,是2005年的2.3倍。接待国内外游客1959.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2.8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了近4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306亿元,贷款余额达53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1.9倍。成功引进民生、招商、交通、广发银行,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圆满完成。物流、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二)突出抓项目,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3亿元,为“十五”的3.1倍。“交通先行”成效彰显。南岳机场成功获批;土谷塘航电枢纽开工建设,湘祁航电枢纽实施湘江截流;衡炎、衡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衡桂、娄衡、南岳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衡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9公里;武广高铁建成营运,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衡茶吉铁路建设加紧推进,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83公里,“1189”立体交通格局初步成型。产能项目取得突破。2010年,瑞达电源二期等101个项目先后投产,特变电工输变电产业园、金杯电缆核电电缆等102个项目相继开工,全年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155个,完成投资101.51亿元。成功与中钢、中国五矿、中建材等16家央企实现对接,引进了富士康、欧姆龙、玖龙纸业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电力建设成效明显。电网建设成功实行计划单列,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6.02亿元,220KV和110KV骨干网架和保电通道基本完善。完成农网改造1596个村,35KV及以下农配网基本覆盖全地区。城建项目全力推进。五年共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132个,累计投入资金112.15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的2.4倍和4.4倍。打通了15条“断头路”,改造了21条主干道,初步形成“两纵两横一环”的城市骨架,建成体育中心等一批配套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和常住人口分别突破107平方公里和112万人。民生项目加快实施。五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22亿元,完成77公里堤防加固和72座中型、小一型病险水库的除险保安。完成186个乡镇、4507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建成11家污水处理厂、3家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顺利实施,湘江干流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7.4%。退耕还林、“三边”造林、荒山造林扎实推进,“十万乔木进雁城”成效明显,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
(三)突出抓创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五年累计完成国企改制172家,盘活国有资产6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8%。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69.12亿元,年均增长14.7%。五年新增个体工商户7.1万户。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园区实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新体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水管体制、集体林权体制、交通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和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体系不断完善。搭建了城建投、交通投、水利投、担保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弘湘公司、工业园开发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成功发行城投债券15亿元。资本运作取得实质进展,金杯电工在中小板成功上市,中油金鸿、天雁机械先后借壳上市,成功实施亚新科南岳公司股权回购和转让。“十一五”期间实现各类融资11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资源市场化迈开步伐,成立土地储备委员会,组建城市土地经营公司,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公路口岸建设顺利启动,铁海联运、“五定”班列正式开通。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内联引资613亿元。对外贸易突破1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21.1%。城市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成功承办第五届湘台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中国(衡阳)服务业改革发展高级研讨会等系列重大活动,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衡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增强,衡阳人民正充满自信,走向振兴。
(四)突出抓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五年累计突破300亿元,扎扎实实为民办好了一批实事。就业基本稳定。2010年末,城镇就业人数达130万人,比“十五”末增加2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启动耒阳、常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解决企业拖欠养老金问题。连续五年为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城乡居民低保月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155元和55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7%,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两项保险合计参保率达到93.5%。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为民办实事取得实效。五年累计解决农村10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廉租住房2.1万套、经济适用住房8969套。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中低收入职工购建房800万平方米。启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完成背街小巷改造、“四场一厕”建设、乡镇“五小”设施、3处地下人行通道等民心工程建设,撤销4个出城口公路收费站,免费开放所有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5元,分别比上年和2005年增长12.4%和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20元,分别比上年和2005年增长14.1%和87.8%。“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13.4%。
(五)突出抓和谐,社会建设协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接受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1481件,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审议意见、评议意见46件;办理政协建议案16件、政协委员提案1690件。法治建设步伐加快,依法治市、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建设等取得新的进展。“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五年共清理废止与发展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351个,取消和停止行政事业性收费364项,行政审批事项由385项减少到297项。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经济发展环境全面优化。社会治安保持稳定。信访工作得到加强,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处置重大灾害和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两抢一盗”,大力整治黄赌毒等热点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实施,市级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完成,“大班额”现象有所缓解,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常宁、石鼓、南岳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掀起新热潮。计划生育、城乡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移民后扶工作进一步推进。塔山瑶族扶贫成效显著。残疾人事业得到新发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全面实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海关、审计、国税、地税、物价、工商、质监、知识产权、检验检疫、统计、气象、水文、人防、老龄、新闻出版、档案、通信保障、无线电、供销社、电子政务、各行管办等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驻衡解放军、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作出新贡献,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创新发展。
各位代表,通过五年的奋斗,我们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树立了衡阳在新一轮竞争中的新形象,极大增强了全市人民奋勇前进的信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市委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群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在衡阳投资创业的国内外企业家们,向所有关心支持衡阳建设与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更新不快,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二是发展仍然不足,GDP总量仅占全省的9%,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平与全省先进地市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四是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金融存贷比差距拉大,经济外向度不高;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人民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居住、养老等方面困难较多;六是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改善等等。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科学跨越
“十二五”是衡阳加快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环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能源资源、贸易保护、环境约束的挑战;充分认识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优势短期内难以形成,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跨越为主调,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和衡阳人民引以自豪的宜居城市,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为实现“富民强市、振兴衡阳”而努力奋斗。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动摇、不折腾;必须用做大经济总量的办法,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抓改革、促开放、推落实,奋发有为地开创衡阳科学跨越的新局面。
——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在全省进位争先,湘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到2015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0%以上,人均GDP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以上。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50万人、150平方公里。
——建成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建成“1189”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枢纽。争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公里以上,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8公里,国省干道达到3004公里,城市路网密度达到6.5千米/平方公里,千吨级航道达到211公里,南岳机场建成通航。
——建成服务示范城市。全力推进服务业改革发展,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50:38.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建设辐射湘中南地区的消费中心。
——建成开放创新城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平台。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加工贸易出口达到10亿美元以上。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
——建成宜居幸福城市。按照生态、现代、人居的要求,建设好中心城区和县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6%,森林覆盖率达到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超过55%。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同步增长。人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平安幸福。
全面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输变电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和钢铁冶炼及管材加工业,重点支持特变电工、金杯电缆、湘衡盐矿、建滔化工、衡钢集团、三安矿业、水口山、亚新科、天雁、机油泵、中钢衡重、瑞达电源等骨干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吸聚企业抱团发展,实现规模效益倍增。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矿产开发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加快发展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推进燕京啤酒、娃哈哈、玖龙纸业、云锦纺织、华强、衡利丰陶瓷等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促进富士康、中兴通讯、欧姆龙、光伏玻璃、共创光伏等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储能电池,大力支持铍、锆等稀有金属材料项目,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用“工业新城”的理念,集中力量,加快省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省级工业园区完成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成片开发,新建非自用标准厂房320万平方米,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新建工业项目一律入园区发展,投资规模不大的项目一律入标准厂房。同时以骨干企业为基础,加快建设衡钢管材深加工聚集区、特变电工输变电配套产业园、水口山有色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打造衡变、衡钢、天雁等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知识流动、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力争到2015年,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驰名商标达到10件以上。
(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农民富、村庄美、乡风好”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打造“粤港澳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着力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规划,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百亿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40万吨以上。着力建设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油茶产业和规模养殖,形成大宗农产品成片连带,小宗农产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等,拓展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鼓励农民务工经商,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创新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加快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与产业工人。扩大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强化农村基础建设。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衡邵干旱走廊”治理、大中型灌区配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渠系配套等为重点的农村水利项目;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质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镇村民居规划,引导散居的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加快构建以中心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社区。大力实施清洁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和移民避险搬迁补助工作,解决2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抓好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继续推进乡镇机构、乡村财务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大力推进服务业改革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战场来抓,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推动服务业向现代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白沙、松茶、哲桥三大物流园区和云集空港、火车北站、丁家桥水运、中电大件、新合作等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金融经济,支持股份制银行和保险、证券机构来衡发展,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华新核心金融区,基本确立区域性资本运营和资金调度中心地位。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中央商务区、“衡阳云谷”、展示中心、通关平台、国际化社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建成湘中南区域性商务服务中心。
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全力支持南岳申遗,整体规划建设“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区”,整合发展中国福海、中国印山、岣嵝峰、雨母山、蔡伦竹海、罗荣桓故居等旅游资源,配套发展湘南特色的“农家乐”,打造“大南岳旅游圈”,把衡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集中资源支持建设一批覆盖湘中南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把交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质发展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按照“规范服务、提升品质、打造特色”的要求,推动已有的服务企业改造提质,推进中心城区的商贸繁荣,加快推进衡西综合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建设,支持大中型连锁超市将网点延伸到乡村,构建便利舒适的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养老、健身、家政等新兴的生活性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强服务要素市场、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品牌和服务标准建设,创新发展服务经济。优化服务业布局,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消费经济和科教文化业,城郊突出发展批发市场、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引导服务业向中央商务区等服务功能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分类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会化途径。启动部分行业服务外包试点,全方位降低营运成本。着力培育安邦农资、花桥物流、常宁保安等10大知名服务品牌,使“衡阳服务”成为引领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和多样化的综合示范品牌,初步建立“衡阳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
(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优势优先的原则,抓好中心城区、县城的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规划统领。用2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县城的总规修编,完成中心镇和城郊乡镇的规划编制,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市域城乡规划。中心城区按24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耒阳市区按70平方公里60万人口,其他县城按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规模来修编总规,每个县选择2-3个乡镇分别按5万人口规模编制城镇规划,抓好其他乡镇、集镇和村居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城同步完善生态绿地、综合交通、地下管网等专业性规划,实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的权威,严格执行规划,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
坚持交通优先。依托大交通建设大城市。积极推进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衡茶吉、怀邵衡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株衡、娄衡城际铁路、安张衡铁路,建成潭衡西、南岳及东延线、衡桂、娄衡、茶陵-常宁等高速公路,建成南岳机场,开辟全国重要城市航线,建成土谷塘、湘祁航电枢纽,完成107国道绕城、322国道绕城东延,规划新建2条国道,力争五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225公里、高速公路333公里、国道470公里和千吨级航道56公里,进一步提升衡阳交通主枢纽地位。加大省级干线公路的新建改造力度,加快县乡公路建设进程,积极推进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力争五年改建省道500公里以上,建制村通水泥(油)路,构建无缝对接的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建管并重。按照“敞开城市出口、拉开城市骨架、完善城市路网、抓好配套建设、实施片区开发、提升环境品质”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力争“一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创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突出抓好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生态绿化、公共交通、集贸市场、建筑工地、住宅小区等综合管理,规范郊区农民建房,着力解决违法用地、违规建房、交通混乱、渣土撒漏、噪声扰民、陋规陋习、门前“三包”不落实等突出问题,大力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渡、南岳、云集、大浦为中心,协作互补,形成“一核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下大力气推进县城建设,真正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来抓,积极创新和完善投融资体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县城建设,力争在拉开城市骨架、新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旧城改造、引导农民进城、县城管理等六个方面有大的突破,以县城建设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心集镇建设,着力推进新市、三塘、界牌、新桥、归阳、松柏等2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多功能、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非农转移,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
(五)大力推进信息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大容量、高速率的城域骨干网,加快“无线宽带城市”和城乡无差别的宽带接入网建设,建成高带宽无缝覆盖的3G移动通信网络。突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交通枢纽站点等重点区域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光纤进商业楼宇、住宅小区、公共场所。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升级换代。推进辐射湘南地区的“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中心”、“灾备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抢抓“三网融合”试点和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培育发展民用整机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软件、军工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加快形成以宽带网为主,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为辅,多媒体技术主导的信息网络格局。集中建设“衡阳云谷”电子信息产业园,构建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钢管、有色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信息技术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建立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空间地理、防空防灾、宏观经济等公共基础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库,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协同办公平台、行政审批与效能监察系统建设,全面推行网上办公、视频会议和行政许可在线办理,构建覆盖全市各级政务部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数字衡阳”中心平台,重点建设地理空间基础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支撑体系、城市监控与报警系统、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等核心应用。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卫生和教育信息化系统,促进重要资源利用和重点领域管理的智能化转型。
(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用更加有力、有利的政策,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用满腔的热情尊重人才、鼓励创造、支持创业、优待企业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大国家级、省级、市级创业基地的争创和建设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创业孵化基地40个以上,新增创业主体5万个以上。
完善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国企改制模式,按照“资产整体运营、人员分类安置、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强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抓好已经改制企业的重组工作,抓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新城市价值管理,加快推动各类资源、资产产权明晰的进程,完善各类物权制度。加快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形成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支持扶持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保障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和困难群众倾斜。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的申报与建设,建成二类公路、铁路口岸。积极引进世界500强、港澳台大型企业、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衡阳,吸引市外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建立服务外包培训基地,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
(七)大力推进生态环保建设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坚持治建并举,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绿色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在城市外环线、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等非建成区骨干交通路网两侧建设绿色通道。大力推进林地、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构筑城乡生态群落。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采矿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湘江、耒水、蒸水等重点流域的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圈。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以工业污染、城市污染、重点流域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加快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完成400个行政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能源、水、土地及重要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管理,明显提高各类资源的保障程度和产出效益。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抓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深入实施“企业节能行动”,依法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松柏、松江、松木、衡东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级或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支持企业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推进城镇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开发,实现“城市矿产”资源的再生利用。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推动文化教育大发展。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以高素质、高技能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全面解决校舍不安全问题,有效缓解城市“大班额”现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工学结合”,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技师城”。支持在衡高校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修复提质一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好古镇、古村、古民居,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新闻出版、数字影视、文化娱乐、网络动漫、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打造“石鼓书院大讲坛”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拓展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实施工伤保险扩面,实现应保尽保。到2015年,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大保险全覆盖。加强住房保障,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补助和五保供养标准。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及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和应急救援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积极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九)大力建设法治衡阳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基本方略,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保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监督落到实处;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安全准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公共安全,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建设,完善城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完善“三调联动”。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衡阳”。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
三、扎实工作,确保“十二五”开门红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88亿元,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各增长13%;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力推进“四化两型”。工业方面:力争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46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规模企业60家以上。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全力保障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加强企业技改创新。抓好1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完成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推进20平方公里的园区成片开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农业方面:确保农民增收13%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20万亩,总产达到338万吨,出栏生猪突破1000万头、家禽1.2亿羽、水产品30万吨。新造油茶8万亩,垦复低改15.8万亩。加快城区3万亩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十大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培育2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完成220个村通水泥路、800个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3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继续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和“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新农村建设。坚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民务工经商。城镇方面:继续推进并圆满完成“三年塑城计划”,全力抓好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交通模范城市的各项工作。加快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全市120公里长的污水管网年内竣工。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全市6个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按期完成。以公共服务“六进社区”为契机,继续加强城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信息化方面:突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进先进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等重点领域企业的研发信息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高端发展。“两型”社会方面:突出抓好“西南云大”都市圈、白沙“两型”示范区建设,着力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和水口山、松木、衡东三个循环经济园区,构建“一圈一区一带三园”的“两型”社会建设战略重点,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二是着力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实施“1625”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确保全年投资830亿元,增长30%,确保投资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落实到实物工程量上。抓好一批交通项目。加快2个航电枢纽(土谷塘、湘祁)、2条铁路(湘桂、衡茶吉)、4条高速(衡桂、南岳、娄衡、潭衡西)、8个互通、7条干线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南岳机场、怀邵衡铁路。抓好一批工业项目。重点抓好富士康集团TMSBG首期项目、中建材衡阳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特变电工输变电产业园、衡阳华菱连轧管有限公司石油管生产线、亚新科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二期、玖龙纸业年产40万吨再生纸生产线等项目的建设,全力做好中国五矿40万吨金铜回收等重点项目落地的服务工作。抓好一批“三农”项目。重点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网改造、粮食产能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城区“绿色通道”建设等项目。抓好一批城建项目。重点完成衡州大道、蒸阳南路、红湘北路等13个续建项目,开工建设内环南路、船山东路、蒸阳北路延伸、南外环城市化改造、107国道(松木工业园段)城市化改造等新建项目,在四个城区各选择一个3-5平方公里的成熟片区进行提质改造。抓好一批服务业项目。办好湘商大会,加快商业步行街、晶珠购物公园、松木商用汽车贸易城、杨柳乘用车4S街区等商贸市场项目建设;加快四个城区2个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南岳衡山、中国福海、蔡伦竹海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加快第三方物流项目的建设;加快房地产项目的提质发展。抓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重点抓好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南华大学扩建、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
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年内全面解决校舍不安全问题,大幅度缓解“大班额”现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力支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落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扶持各类资金兴办幼儿园,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和绩效工资制度,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和体育事业繁荣。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无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做好新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办好第九届市运会。切实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坚持经常性工作和集中活动有机结合,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85%以上。
四是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就业保障。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用工服务工作;强化对重点困难就业对象的就业援助。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推进城镇未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工作,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工作。扎实做好耒阳、常宁新农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启动市辖区职工医保市级统筹工作,进一步加大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征缴扩面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现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完成新建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8万套和棚户区改造1.4万户,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全力打造“平安衡阳”,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减少对微观经济行为的干预。建设法治政府,规范政府执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责任政府,促进各级政府高效运转,强化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评估,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廉洁政府,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管理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历程,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向着“排头兵”的目标迈进,就会无往而不胜;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咬紧”发展不放松,衡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在中共衡阳市委的领导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谱写科学跨越的新篇章,建设幸福美满的新家园!
附件:
名词解释和指标计算方法
一、名词解释
1、“1189”立体交通格局:以1个支线机场(南岳机场),1条黄金水道(湘江千吨级航道),8条高速公路(京珠、衡昆、衡炎-衡大-衡邵、京珠复线、衡阳-南岳、娄衡、衡东-双峰、茶陵-常宁),9条铁路(京广、湘桂、武广高铁、湘桂扩能改造、衡茶吉、怀邵衡、安张衡、株衡、娄衡城际铁路)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2、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四个100”目标:指2010年全市重大工业项目新开工建设100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新竣工投产100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新签约100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
3、“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核心,西渡、南岳、云集、大浦为中心,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市场化为纽带的经济协同发展区域,是衡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地区,已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城市群的发展范围。
4、“三年塑城”行动:从2009年到2011年,在三年时间内,全市城市建设完成四大工程(东西南北畅通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三江六岸美化工程、千家万户民心工程)、三大标志(以体育中心为标志的文化体育工程、以三江六岸风光带为标志的生态环保工程、以中心商业步行街为标志的商贸物流工程),共计40个大项的建设任务,累计投资150亿元以上。
5、“三边”造林:在城边、路边、水边植树造林。
6、“五定”班列:“五定”班列全称为货运“五定”班列,是指在主要城市、港口、口岸间铁路干线上组织开行的“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定价(运输价格)”的快速货物列车,它包括集装箱“五定”班列和普通货物“五定”班列两种组织形式。
7、“四场一厕”:城镇的农贸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夜市场、停车场和公共厕所。
8、乡镇“五小”设施:乡镇机关的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室。
9、粮食产业“百亿”工程: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十二五”末我市粮食加工业及物流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10、“城乡一体、镇村共建”:坚持按照“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治理”的原则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行镇村规划共同制定、产业发展共同扶持、基础设施共同实施、生态环境共同整治、公共服务共同提供、社会就业和劳动保障共同覆盖、社会管理共同加强。
11、“三网融合”: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业务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现阶段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12、“衡阳云谷”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发展云计算、云技术、云服务、云经济为主导,集软件开发应用、整机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服务外包等于一体的衡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13、“登高计划”: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体系针对企业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试点工作的延续和升级。该计划自2011年启动,为期3年。
14、“六进社区”:指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和城市配套设施等六项公共服务进入社区。
15、“1625”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600亿元、安排实施重大项目200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00亿元。
二、指标计算方法
1、以现价计算: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旅游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
2、以不变价计算: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主要用于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按不变价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等指标即用此方法计算。
3、累计数指标:指一个时期的实际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之和。如“十一五”累计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即为2006、2007、2008、2009、2010年五年之和。
4、当年数指标: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大、衡阳市政府、衡阳市政协。如,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
5、“番”与“倍”的关系: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一倍和一番相当外,两倍和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则不同。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原数的4倍,翻三番就是原数的8倍。“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上述说明均根据相关单位提供资料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